2021年6月7日 星期一

110年商管群專題競賽專題組電腦應用類複賽評審觀察與分享

 110年商管群專題競賽專題組電腦應用類複賽評審觀察與分享

林宏諭

三月受邀擔任今年商管群專題競賽專題組電腦應用類複賽的評審,由於,群科中心今年也有提早將參賽作品說明書與作品提供給評審,因此,筆者有比較多的時間,更仔細的閱讀與測試電腦應用組的專題內容與實作成品,並整理出一些觀察與各位分享。

今年參加的隊伍更少,共只有21隊。雖然如此,若先不管一些違反競賽規定而剃除的作品,多數參賽隊伍,都各具特色與專題價值。可以看見,技高老師與參賽同學的努力。尤其看到許多組的專題,將資訊技術應用於偏鄉翻轉、人文關懷、環保議題,以及防疫,將以資訊技術為本質的電腦應用來,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價值發揮。

進入複賽與不可逾越的紅線

群科中心專題競賽基本上是技高認可,最具公信力的專題競賽,同時也是唯一專題競賽中,可用來作為升學加分的競賽。因此也是競爭性最強的競賽。一般專題競賽的老師與參賽同學,對於群科中心專題競賽的普遍感覺就是「超難」。因為至少有70%-80%通過校內初賽的作品,沒有收到群科中心複賽「口頭問答」的通知,也就是船過水無痕。

當然,會造成這個現象,可能是作品的「相對」競爭力不足。也就是,你的多益已經考了800分,但你的競爭對手可能是900分。但多數的老師與參賽同學,可能會認為沒有收到複賽「口頭問答」的通知,主要原因如下。

l   主題不符合評審胃口

l   內容不夠充分

l   沒有高明的研究方法

l   沒有多媒體豐富的產出

l   沒有Coding

l   缺乏本土元素

l   主題了無新意

l   使用的技術過時、跟不上潮流

這可能是原因。但在考慮相對競爭力之前,我們可能要先了解,什麼是評審不可逾越的紅線。因為,就一個複賽評審的考量,如果有一些重大瑕疵的作品,通過複賽,萬一也通過決賽,而公告於群科網站,同時變成未來參賽隊伍的學習對象,那就有違複賽評審的職責了。

圖 1 得獎作品都會公告於群科網站,也是後續參賽隊伍學習的主要來源
圖 1 得獎作品都會公告於群科網站,也是後續參賽隊伍學習的主要來源



那麼,什麼是評審心中的四條紅線? 當然,能成為評審們心中不可逾越的紅線,通常就不會是主觀判斷或是偏好,而具有客觀的違規事實。這些不可踰越的紅線通常也是來自於「競賽規則」。

l  未依照競賽辦法要求撰寫

2 競賽辦法之一


如圖2,競賽辦法中明訂,專題組不論是小論文類或是電腦應用類的作品說明書,都應該按照辦法中規定的八項來撰寫。如有違反相關規定,扣20分。當然一旦扣20分,要通過複賽書面審查機會就很低。更有其他如餐旅群的規定,只要沒有遵照規定,就直接取消資格。其中主要有兩點

l   作品說明書中沒有提到「與課程相關性」

由於在過去幾年的參賽作品,都不時見到超越了技高生的程度或是可使用資源的內容,如小論文組在幾年前容易見到使用SPSS進行IPA或是回歸、假設檢定的分析。評審並不能確定這些可能超越技高生的程度的內容是否為同學所做,因此便會要求在作品說明書中,必須列出課程相關性。

l   未按照規定的格式編排

在本次的參賽作品中,也發現,有少數隊伍直接以「中學生網站」小論文的要求與格式,轉投群科中心專題競賽。在過去「中學生網站」小論文是以四段(今年10月以後為六段)為基準,這已經與群科的要求不同。另外就是排版格式。「中學生網站」小論文規定是新細明體,但群科中心要求為「標楷體」。

l  違反競賽辦法中的要求

在圖2中也可以看到,作品說明書中(含電腦相關作品)不可以出現校名等與個資有關的內容。而今年在21組參賽隊伍中,就有8隊違反了這個規定,其中包含了有不錯競爭力的作品。整理表列如下。

3 違反個資規定的幾個現象

l  涉及抄襲之嫌或不正當引用

技高生普遍對於文字掌握程度是不足的,如果,在作品說明書中,出現幾乎是全文照抄,但沒有標註資料來源或是超過規定字數,就有違反智財權的疑慮。在今年的作品中至少有兩組有這方面的問題。除了出現於文獻探討之外,也有出現於「討論」。

4 不當引用的作品範例

l  重複投稿

在過去,針對重複投稿的問題,並不會被認真對待。畢竟,評審還真的無法知道,這些作品是否有參加過其他國內外競賽。但就競賽辦法規定,如果同一作品或是延伸性作品有參加其他國內外競賽,不論是否獲獎,都應該填報「延續性參賽作品說明書」,如經發現,即撤銷當年度競賽資格。在今年口試名單公布後,評審就接獲訊息,有參賽隊伍同時參加其他科大端競賽。後經確認,並無填報「延續性參賽作品說明書」,因此也不適合推薦參加決賽。

競賽作品的一般性建議

上述四點也是筆者建議,未來參賽隊伍必須特別注意的剃除要項。但除此之外,觀察今年的參賽作品,針對電腦應用類的隊伍,筆者還是有幾點建議。

電腦實作作品的呈現

專題競賽電腦應用類當然是以「電腦實作成品」為重點評分項目。根據書審辦法,者部分也佔書審45%。如果從參賽者的角度來說,如何讓評審很容易了解,電腦實作作品,也就是如何呈現是很重要的。參賽者不能假設所有評審,包含所使用的工具或是環境,都能更開啟或是執行每一個參賽作品。在今年度的參賽作品中,可以發現有兩個缺點,可以做為未來參考。

l   無法執行程式碼

其中有一組只提供了Arduino程式碼,評審無法執行也無法看出作品的價值。建議類似的必須包含其他電路板與搭配的作品,可以用更完整的圖文或是實作影片來呈現最後的成品。

l   使用過時(不再支援)的工具

例如有一組參賽是以Flash製作動畫。但Flash在一些瀏覽器中已經不再支援。必須要使用Flash Player才可以開啟。

專題作品價值與邏輯

電腦應用類的重點在電腦作品。但即便有不錯的作品,但為何要建構這樣的作品,以及他應用的方向,就構成了電腦作品的邏輯與價值。

舉例,同樣使用App Inventor 2,開發一APP,後端連結政府開放資料(Open Data)。就技術應用的層次是相同的。但在專題的論述上,若有一組是根據不同研究方法,如問卷、訪談或是透過其他分析工具,如SWOT找出對應策略,而這策略即是要開發出一款APP解決問題;而另一組製作APP的需求論述是闕如的,似乎是憑空而來。如此,在專題邏輯上,前者的強度必然勝過後者。

另外就應用價值的部分,同樣連結開放資料製作即時反饋的APP,前者是用於防疫,後者是進行特定的商業服務,則在相同的應用下,用於防疫顯然會得到更多評審的青睞。

商業分析工具誤用

即便在電腦應用類,在許多的作品中,都可以看到「套入」商業分析工具。這些工具從PESTSWOT、五力、STP4P4C都是常見的商業分析工具。但不論在小論文類或是電腦應用類,都容易有誤用的情況。常見的誤用,簡述如下。

l   SWOT是競爭分析工具。其中最常見誤用是將弱點(W)與威脅(T)、優勢(S)與機會(O)混淆。

l   STP常見的誤用,第一是圖解的誤用。STP是有順序性的。第二是S(區隔變數)寫成目標市場。

l   4C中的COST,主要是表達消費者要消費你所提供的服務或是商品時,所必須付出的金錢、時間或是其他成本,從這個角度思考策略,而非指「商品成本」或是成本加乘的訂價方法。

問卷分析的誤用

問卷為技高專題最常見、也是主要研究方法之一。但問卷的設計、分析到結論,也容易產生誤用。就本次參賽作品,常見的問題如下。

l   誤將受訪者當成消費者

從問卷的邏輯來說,圖5的問卷因為有問到聽過、消費過,所以所訪問的對象,必然不是「消費者」。但卻看到作品的結論,是以受訪者當成消費者進行結論。如圖6的結論。

5 參賽問卷範例

l   問卷設計的邏輯

又在如上問卷的聽過的選上有「電視節目」,難免令人好奇,是否有作電視廣告。而問卷與結果選項不同,更是未來必須更謹慎的錯誤。

6 5問卷第三題的選項與結果選項是不同的

獎作品趨勢

根據這幾年電腦應用類得獎作品統計,「多媒體」類每一年總會吸引評審的目光。主要因為多媒體作品的豐富性最高。如果在論述的邏輯上,能很清楚的說明,為何要製作這些作品,解決了怎樣的問題,同時陳述如何動手做,那麼,在未來這類的作品仍是值得考慮的方向。

這兩年在政府大力宣導人工智慧基礎教育的推動下,這個30年前就已經面世的程式語言Python已經成為技高,乃至於大學相當熱門的程式語言。Python除了具備易學好用、速度快穩定之外,更是進行大數據、機器學習的主要工具。如今年度第一名的作品,便是透過Open CV,使用Python函式庫進行機器學習。這也可能是在未來的一個系統開發的趨勢。關鍵在於應用在哪些層面。

7 歷年得獎作品與趨勢

對未來競賽題目的建議

就今年參賽隊伍的題目(或是應用方向),整體而言是筆者驚豔的。大抵,題目的方向若將資訊技術用於以下幾個層面,可能更容易進入評審的目光焦點。包括

l   在地文化

l   城鄉翻轉

l   切身議題

l   人文關懷

在今年的題目中,與切身議題相關,包含防疫與升學就業的輔助網站;人文關懷的行動圖書車偏鄉借閱APP開發、環保議題的再生布應用,或是老人失智減緩的APP,與反霸凌的動畫,或透過共乘媒合解決交通問題,都是很值得做的主題。

當然,今年的疫情更加嚴峻。整理了110各群科與防疫或是資訊技術得獎相關主題,今年度的專題製作,防疫,仍可作為一個主軸。當然,就題目的思考也考參考中學生網站小論文的得獎作品,從中也可以得到更多的啟發。



8 各群科與防疫、資訊相關得獎作品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